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的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的相对不足,使一些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事关国家资源循环利用、人民生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围绕垃圾分类,各地探索多年,但仍举步维艰。本版今天推出组合报道,看专家、代表、社区工作者如何为垃圾分类支招。
从8月1日起,又一部规范垃圾分类和处理的地方性法规——《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将施行。办法明确了垃圾分类和减量的责任主体并设计了相应奖惩制度,但对大家所关注的厨余垃圾处理并未进行强制性规定,只提出有条件的单位、社区可继续推行厨余垃圾分类。
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一些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就在上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状况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大且增长快速,从1979年的2508万吨增长至2012年的17081万吨,增加5.8倍,人均生活垃圾日清运量平均为1.12千克,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不是小问题,事关国家资源循环利用、人民生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华环保基金会主任李京华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全国性的垃圾分类立法必须要有时间表。其中,执行度是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那与其立还不如不立。尤其是要规范政府部门的行为,立法执法要配套,才能落到实处。
政府部门应形成合力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尽管现在垃圾桶上都标明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但是真正在投放垃圾的时候做到分类的,并不多见。记者在随机采访时发现,尽管绝大多数人都支持垃圾分类,但是很多人对垃圾分类的标准并不清楚。
按照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30%,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达到50%。到203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
但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很大的努力空间。“仅仅有条例有规定是没用的,百姓只有热情也没用。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执行部门空白,就连我都不知道谁在执行,哪个部门在执行。”李京华从2004年开始从事环境保护垃圾处理方面的工作。十多年过去了,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垃圾分类在国内推行得很艰难。“以北京为例,这项工作推行了十多年,但效果甚微,责任在谁也不好说。”李京华说。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垃圾产量最近几年呈现U型变化。数据显示,从2009年,北京市年产生垃圾量是669万吨,2010年达到635万吨,2011年为634万吨,但2012年就上升为671万吨,到2014年底,垃圾产生量更是突破历史,达到773.84万吨。为什么一再呼吁垃圾分类,垃圾却越来越多了呢?
“不能说这是搞垃圾分类造成的。”李京华认为,这个问题要从历史角度、科学角度、现实角度分析,不能单纯归结为一种原因,而是多种原因综合造成: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北京市2014年就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近期有报道称,仅北京市三环到六环之间的常住人口就有1200多万。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造成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增多。与此同时,伴随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的节约意识淡薄,浪费也多。”李京华说。
二是很多后端垃圾处理设施没有建立起来。“先进行垃圾分类,但是没有后续的分类处理,就没有意义了,还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李京华说。
三是随着政府在管理垃圾上逐步加大力度,很多原先不规范的垃圾堆放点,也被纳入到管理中,以前没有纳入到统计数据中的垃圾,也逐步纳入正规的统计数据中来,这也造成数据呈现出U型趋势。
“但这也反映出政府管理水平的进步。”李京华认为,目前政府在这方面已经投入很多财力物力人力,下一步,政府部门应形成合力,协调好相关部门,否则法规政策很难落实。
立法先明确政府职责
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可以大幅度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垃圾分类的好处很多,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开始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原建设部还在2000年公布了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名单,但十多年过去了,国内垃圾分类工作仍没有大的进展,垃圾分类举步维艰,全国性立法的滞后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据了解,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等与垃圾分类回收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立法普遍存在过于原则性和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对于生活垃圾如何分类、分为几类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给法律法规的真正落实带来很大难度,执行力度大大减弱。由于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立法,又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法规,虽然上海、杭州、北京、广州等地制定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效果都差强人意。
也有专家提出,效果不好还因为这些地方垃圾分类立法没有触及到痛点——如何执行。
谁来罚、怎么罚,显然,垃圾分类的执行是个大问题。李京华认为,垃圾分类立法首先要规范政府部门的行为,立法执法要配套,落到实处。垃圾分类立法处罚的是谁,谁来做执法主体,都需要明确的规定。
其次,李京华认为,垃圾分类工作必须要加大宣传,不要怕老百姓知道目前垃圾处理方面的实际情况,要如实告知公众严峻的现实。很多老百姓还没有意识到垃圾的严重危害性,而且以目前我国大众的生活水平习惯,垃圾分类无法硬性执行,否则势必会造成一定的社会矛盾。
北京市义派律师事务所环境公益法律中心执行主任李恩泽认为,必须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住垃圾的产生,垃圾分类处理的每个环节也要制定有奖有罚的措施,提高垃圾处理的成本。同时,立法时还必须让企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李恩泽指出,垃圾分类是需要公众极大参与的法律,公众必须理解支持才能实施好,所以立法时必须充分征求采纳公众的意见,避免部门利益参与在内。对于垃圾分类的标准,也应该有国家统一规范性的规定。
上一篇:江苏戴南科技园区等四园区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正式确定为第六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下一篇: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废弃物